月经来了一个月了还不停做b超检查什么
月经持续一个月未停属于异常子宫出血,进行B超检查是排查病因的关键步骤。以下是B超检查的核心作用、可能涉及的疾病及后续处理原则,以更自然的叙述方式呈现:
一、B超检查的主要目的
寻找子宫内的“异常结构”
黏膜下肌瘤:长在子宫腔内的肌瘤会直接刺激内膜,导致出血不止,B超可看到子宫肌层有低回声肿块,部分向宫腔内突起。
子宫内膜息肉:息肉是内膜局部增生形成的“小肉疙瘩”,B超下表现为宫腔内高回声团,可能带有点状血流信号。
子宫腺肌症:内膜组织侵入肌层会导致子宫均匀增大,肌层回声不均,患者常伴痛经和月经量多。
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:长期无排卵或雌激素刺激可能让内膜过度增厚(如超过12mm),B超会显示内膜回声不均,甚至看到肌层浸润的迹象。
剖宫产瘢痕憩室: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会形成凹陷,经血滞留在此处,导致淋漓不尽,B超可发现子宫下段切口处液性暗区。
宫内节育器问题:节育器移位、嵌顿或感染也可能引发出血,B超能明确其位置和形态。
评估子宫内膜的“状态”
厚度测量:正常内膜在月经期会脱落,增生期逐渐增厚(约5-10mm),若持续出血时内膜仍很厚(如>12mm),需警惕增生或癌变。
回声分析:均匀回声多提示良性病变,不均匀回声可能伴随息肉、残留妊娠组织或恶性病变。
血流信号:异常丰富的血流可能提示恶性病变(如子宫内膜癌)或滋养细胞疾病(如葡萄胎)。
检查卵巢和附件的“潜在问题”
卵巢肿瘤:某些肿瘤(如颗粒细胞瘤)会分泌雌激素,导致月经紊乱,B超可发现卵巢包块。
输卵管积水或炎症:输卵管扩张或积液也可能引发下腹不适和异常出血。
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:卵巢内多个小卵泡无排卵,导致激素失衡,B超会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。
二、B超检查的注意事项
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
经阴道B超:无需憋尿,图像更清晰,尤其适合已婚女性或出血量较少时。
经腹部B超:需憋尿使膀胱充盈,适合未婚、阴道出血量多或无法耐受阴道检查者。
检查时机:若出血未停,可随时检查;若出血量少,尽量在月经干净后3-7天进行。
结合其他检查“全面排查”
血HCG:排除妊娠相关疾病(如流产、宫外孕、葡萄胎)。
性激素六项:评估卵巢功能及内分泌状态(如多囊卵巢、高泌乳素血症)。
血常规:判断是否因长期出血导致贫血。
凝血功能:排查血友病、血小板减少等凝血障碍性疾病。
宫腔镜或诊刮:若B超提示内膜异常,需通过宫腔镜直视下取组织病理检查,明确是否癌变。
三、可能涉及的疾病及处理方向
良性病变
子宫内膜息肉/黏膜下肌瘤:通常通过宫腔镜手术切除,术后出血可迅速停止。
子宫腺肌症:轻症可用曼月乐环(局部释放孕激素)缓解症状,重症需手术切除子宫。
多囊卵巢综合征:通过口服避孕药或孕激素调整周期,同时控制体重和血糖。
凝血功能障碍:需血液科会诊,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抗凝药物剂量。
恶性或癌前病变
子宫内膜增生:无排卵型增生可用孕激素治疗(如地屈孕酮),不典型增生需手术切除子宫。
子宫内膜癌:早期以手术为主(全子宫切除+淋巴结清扫),晚期需放化疗。
滋养细胞肿瘤(如葡萄胎):需立即清宫并监测血HCG,必要时化疗。
其他原因
内分泌紊乱: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高泌乳素血症,需针对病因治疗(如溴隐亭降泌乳素)。
药物影响:长期使用抗凝药(如华法林)或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出血,需调整用药方案。
四、患者需配合的关键点
详细描述症状:包括出血量(如每天用几片卫生巾)、颜色(鲜红/暗红/褐色)、是否伴腹痛、头晕(贫血表现)。
记录出血时间:从月经来潮到就诊的具体天数,以及既往月经是否规律。
提供病史:孕产史(如剖宫产次数)、用药史(如避孕药、抗凝药)、家族史(如子宫内膜癌家族史)。
遵医嘱复查:若首次B超未发现异常,可能需在出血停止后复查内膜厚度,或进行激素治疗后的随访。
总结:月经持续一个月需通过B超排查子宫结构性病变和内膜异常,结合激素、病理检查明确病因。及时就医可避免贫血、感染甚至癌变风险,治疗方式从药物调整到手术,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