霉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
霉菌感染(医学上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,VVC,俗称霉菌性阴道炎)主要由白色念珠菌(一种真菌)过度繁殖引起,其发生与阴道环境改变、免疫力下降、外部接触等因素密切相关。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:
一、内源性因素(自身原因)
阴道菌群失衡
阴道内本就存在少量白色念珠菌(属于条件致病菌),通常被乳酸杆菌等有益菌抑制。若乳酸杆菌减少(如长期使用抗生素、雌激素水平变化),念珠菌会趁机大量繁殖,引发感染。
常见诱因:
抗生素滥用:广谱抗生素会杀死乳酸杆菌,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。
雌激素水平变化:妊娠期、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治疗时,阴道黏膜糖原增加,为念珠菌提供营养。
糖尿病:血糖升高导致阴道糖原增多,酸性环境减弱,利于念珠菌生长。
免疫力低下:HIV感染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(如器官移植后)、化疗或患有慢性疾病(如肾病、肝病)时,身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。
激素波动
孕期、月经前后或排卵期,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阴道环境,增加感染风险。
二、外源性因素(外部接触)
性传播
男性伴侣若携带念珠菌(如包皮过长、未彻底清洁),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给女性。虽然男性通常无症状,但可能成为隐性传染源。
间接接触传播
公共物品:接触被念珠菌污染的毛巾、浴巾、马桶圈、内衣裤等。
卫生用品:使用不洁卫生巾、护垫或卫生棉条。
游泳池/浴缸:公共水域若消毒不彻底,可能成为传播途径。
衣物材质
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、非棉质卫生巾或久坐不动,导致外阴潮湿闷热,为念珠菌繁殖提供温床。
三、其他诱因
阴道冲洗
频繁使用阴道冲洗器或刺激性洗液(如肥皂、沐浴露),会破坏阴道酸性环境,削弱自净能力。
药物影响
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(如哮喘治疗药物)或免疫抑制剂,可能抑制免疫系统,增加感染风险。
饮食与生活习惯
高糖饮食可能通过升高血糖间接影响阴道环境。
熬夜、压力大、缺乏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,易诱发感染。
四、典型症状
白带异常: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,无异味或轻微腥味。
外阴瘙痒:夜间或月经前后加重,严重时可坐立不安。
灼热感:外阴、阴道口红肿,性交或排尿时疼痛。
皮肤损伤:反复搔抓可能导致外阴皮肤皲裂、脱屑或溃疡。
五、如何预防?
保持外阴清洁干燥
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,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。
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,防止粪便污染阴道。
经期勤换卫生巾,非经期避免使用护垫。
选择透气衣物
穿棉质内裤,避免紧身裤、化纤材质。
衣物清洗后充分晾晒,阴雨天可用烘干机。
避免过度清洁
禁止阴道冲洗,阴道有自净功能,过度干预会破坏菌群平衡。
安全性行为
性伴侣若出现龟头瘙痒、红斑等症状,需同时治疗。
性行为前后双方清洗外阴,使用安全套减少交叉感染。
控制基础疾病
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,避免血糖波动。
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时,需在医生指导下监测阴道环境。
增强免疫力
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;均衡饮食,减少高糖食物;适当运动。
六、治疗建议
若出现疑似症状,需及时就医进行白带常规检查确诊。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(如克霉唑栓、硝酸咪康唑栓、氟康唑口服等),需按疗程使用,避免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导致复发。性伴侣若感染需同步治疗,以防交叉感染。